一名中国艺术家在英国湖区
关于蒋彝 (Chiang Yee)
蒋彝 (Chiang Yee) 先生自小在江西长大,曾将他 1936 年在英国湖区的旅行经历绘成画记并在隔年出版,名为《哑行者:湖滨画记》。
蒋彝写下了他在湖区(现为国家公园)游历期间的‘难忘的喜悦’,他在书中称这段经历为‘在英期间最愉快惬意的时刻’。在他的描述中,湖区“四季常青,美丽而又祥和”,在结束游历时他抒情地写下了“归去订重游”的诗句。
1933 年就离开中国的蒋彝非常怀念儿时家乡的山山水水。他出生于庐山脚下。英国湖区亦称 Lakeland,以其旖旎的山水风光而闻名于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湖区有着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包括古堡、历史名宅、茂密的森林,以及古朴且风景如画的英伦村庄。湖区也深受徒步、骑车和帆船运动爱好者喜爱。
1936 年 8 月,蒋彝来到位于湖区西部的 Wastwater 时写道: ‘早起谒湖山,
含笑如亲故。’
蒋彝被湖区吸引的原因之一在于湖区与威廉•华兹华斯 (William Wordsworth) 等曾经居住在当地的英国诗人有着深厚的渊源,还有一些著名画家也曾来访并以湖区为主题创下不朽佳作,如约翰•康斯特勃 (John Constable) 和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特纳 (J M W Turner)。他能感受到这些艺术家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渴望留住这份美好的强烈愿望。

在湖区北部的德文特湖 (Derwentwater),他写道:
“唯美在自然,
韵湖我所爱。
四围绿无声,
小坐领清籁。”
在温徳米尔湖,蒋彝乘坐游船一路饱览绝美景色。他提到了小船“缓慢而又尊贵地游弋于湖水之上”,“两岸的群山一座接一座地消失于视野,移动快速但又和谐且富有韵律。”随着小船经过“一片崎岖不平的区域,视线可及之处,仿佛是巨浪一浪高过一浪的咆哮大海”,他写道:“我不禁大声呼喊:“壮哉美哉!我真希望可以永留此地!”

他引用华兹华斯的诗句来讴歌大自然:
“湖水、孤岛、悬崖和闪着微光的美丽海岸,
这是天地间最美好最自然的统一
在那瞬间骄傲地迸发出
华美、壮丽和辉煌。”
蒋彝自己也感叹道“温徳米尔,温徳米尔,如斯美景,期待再次为你而来!”
他还参观了靠近湖区最小的湖泊之一格拉斯米尔 (Grasmere) 湖畔的威廉•华兹华斯故居,并在这里写道‘对美丽湖景和不朽诗人满怀敬仰之情’。
蒋彝运用各种描述性的叙述和插图来表达美轮美奂的湖区景色以及他在两周游历过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除了描绘了在游历过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之外,他还对湖区山间“满布的”羊群报以浓厚的兴趣。 他写道:“这是我所发现的英格兰和我的祖国之间最令我吃惊的差异之一,因为我在中国中部地带的山区很少能看到羊群。”
他在这本画记中还穿插提及了中国,并表达了对中国文化历史和传统的反思。
蒋彝写到了他后来如何在梦中重游“我挚爱的英国湖区”。他的随笔“英伦湖区之梦”在 1938 年发表在《攀岩爬山俱乐部杂志》上。他写道梦见自己立于斯科菲 (Scafell) 山峰之巅,他说“我深吸一口气,喃喃自语道‘哦!多么浩瀚的大自然!’从四面凝望着我。”
诗人兼文学评论家赫伯特•里德 (Herbert Read) 形容蒋彝是一个“山水画艺术大师”,并称赞他的艺术作品“……是对民族传统的现代化诠释”。他说,蒋彝的书籍和绘本“向我们的自满情绪发起挑战……蒋先生所展现的,显然不逊于华兹华斯,是所有真实思想和情感的集大成。”
曾在 2012 年举办过蒋彝作品展的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助理馆长 Anna Wu 评价说:“蒋彝以独特的笔触为英国众多最具标志性的景观和地标赋予了新生命,让它们既能被人一眼认出,但又有不同的外观感受;他能捕捉到事物的本质而非简单的视觉记录。”
“他擅于捕捉事物的氛围和精神的能力可以说要归功于对中式媒介和技术的运用,以及中国画家习惯根据记忆而非实物来作画的这一传统;这让画作传递着画家本人的情感共鸣。”

蒋彝本人评价说:“我们中国艺术家是在脑海中描画自然,而不是在自然中写生,所以其作品不会寻找完全一样的相似。然而,相似之处在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中还是可以由内而外得到体现的,因为都是对真正的自然印象的展现。”
曾为蒋彝立传的美籍华人学者 Zhang De 这样写道:“蒋彝的中国身份让他占据独一无二的有利位置对西方文化发表评论,并且让他得以从东西方的相似点中捕捉不同 – 同时也从不同点中找到相似之处。”
完成湖区画记后,蒋彝又陆续创作了《哑行者》丛书中的其他画册,讲述了他到英国其他地方的旅行经历,包括爱丁堡和约克郡,此外他的足迹还踏遍了美国
他是第一批在 20 世纪上半叶用英语写书的中国作家之一。蒋彝还写了两本有关中国画和书法的开创性书作,还有回忆自己在中国的孩提时代的回忆录,并撰写了多本儿童读物。他还以 Coca Cola 的中文译名“可口可乐”的译者身份为人津津乐道。
蒋彝在中国
蒋彝 1903 年出生于中国西南部的江西省,他的父亲是一名人像画家。他在童年早期在孔子学堂里接受传统教育,后来又学习了数学、物理和化学。他于 1926 年在南京取得了化学学位。在为当地政府工作了一小段时间后,他于 1933 年决定出国。
在阔别祖国四十多年后,蒋彝最终于 1977 年 10 月在中国逝世。他长眠于庐山山坡上。
蒋彝在英国
在到了英国后,蒋彝开始通过作画和画插图来维持生计。
当时,大部分英国人对中国艺术仍很陌生,知之甚少。但在 1935 年中国艺术在当地开始受到关注,那一年蒋彝受邀著书《中国眼光:诠释中国绘画》。该书为英国读者了解中国艺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该书出版后,蒋彝成为了讲授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定期讲师和评论家,还曾参与 BBC 广播节目的录制。1936 年,他在伦敦举办了个人画展,1938 年开始撰写一本有关中国书法的著作。
《哑行者》丛书
《哑行者》是给蒋彝带来商业和艺术上巨大成功的一系列游记作品。第一部《哑行者:湖滨画记》出版后不到一个月就销售一空。继湖区游记之后,他又撰写了约克郡、爱丁堡和都柏林游记,此外还著书记录了自己在伦敦的生活。
他的笔名 – 哑行者 – 受到了学术避难所这一儒家传统的启发,有许多中国画家和文人都秉承了这一传统。

他写道:“无论是在走路还是旅行时,我通常总是沉默不语;我喜欢细细观察景物,有时我会看到失神……我在湖区的两周时间里几乎没有说过话,由这种安宁所带来的思想上的喜悦让我在英伦度过的时光更显难忘……现在,在游览过湖区之后,我总是不断地在脑海中重游故地。”
《哑行者》系列在英国和其他国家都广受读者喜爱。正如蒋彝自己所言,他希望“从一个思乡的东方人角度”来描绘英伦风光。那个时候,以中国为主题的西方文学作品已经屡见不鲜,但中国作家描写西方的书籍却很少见。他写道,他“不打算把英国的风景描绘成中国特色”,而是“用我的中国画笔、油墨和调色,以及故乡的传统画风来展现英伦之美。”
诗歌也是这些书籍的核心部分,他用自己和其他诗人写的诗来帮助传达他对所到之处的感受。通过这种方式他保留了“诗画一体”的中国艺术的传统风格。
Anna Wu 写道:“《哑行者》丛书从“东方式”的新颖角度为读者呈现一个别样的英国,并结合了众多令人耳熟能详的英伦风景,在阴云笼罩的二次大战和接踵而来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为人们提供了心灵休憩的避难之所。”
蒋彝在 1955 年前往美国。
了解有关蒋彝的更多信息,请访问 V&A 网站 www.vam.ac.uk